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重大命题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符合中国社会条件需要,并且他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
    • 马克思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函:
    1. 毛泽东思想是以马克思列表主义原理作指导,在解决 中国革命和建设 实际问题中形成 的理论 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 的理论原则 和经验总结
    3.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结晶,毛泽东是这个理论僶系的主要创造者
  • 毛泽东思想和主要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社会义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3. 人农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 实时求是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
    2. 群众路线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尊重人民,调动人民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放在第一位
      • 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3. 独立自主
      • 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合适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 政治纲领
      •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 经济纲领(三大经济纲领)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 保护民族工商业
    • 文化纲领
      •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革命对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本主义
      • 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领导
  • 新民主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
    • 根本内容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统一站线
    • 武装斗争
    • 党的建设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 提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解决发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备成都站,革命胜利,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产生了重大的世界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过渡的社会形态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任是社会主义社会
  •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 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
    •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滤的方式
    •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宪法》的制定并颁布施行
    • 1956年底社会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的结束,标志着社会义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确立社会义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 极大提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 二次结合:
    • 实践表明,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仍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 明确提出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思想
    • 明确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 初步探索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
    • 人民对于建议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是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
  • 初步探索的意义
    • 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7. 初步探索的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制做了总结性理论概括: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理论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清醒的认识

      1.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 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国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讲话提出,是社会主义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
          1.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堂兄领导
          4.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 坚持改革开放
    4. 社会主义的要本任务: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 三步走战略
      1. 1981-1990 国民生产总值番一翻,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2. 1991-2000(20世纪未)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3. 2000-21世纪中叶(2140-2150) 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 改革开放理论
      1.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孤独自己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只有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国同经济与国际经济互神,加上我们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赶上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现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1.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2.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化和长处,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 两制并存,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台港澳保持原有制度长期不变
      3. 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港,澳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0. 中国问题关键在党
  •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堂兄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时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三个代表的形成
    • 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
    • 2000年10月,在堂兄和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以三个代表 作为检验堂兄的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 三个代表核心观点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杨
      • 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 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弘扬民族精神
      •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建设
      • 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党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科举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 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
    •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 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 科学发展观是在抗击 “非典” 疫性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第一要义是发展
    •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 基本村求是全国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
      •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社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社,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 要倡导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倡导导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倡导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科学发展观人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化gtxi的接续发展
      •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境界,是对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凡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发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
  • 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
    •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主要依据:
      •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化上显著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阶段性变化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 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 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 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理社会主义实级阶段。
    • 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TODO: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八个明确
    •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明确全国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抽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 坚持新发展理念
    5.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10.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 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达,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发展怎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达,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2.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3. 对人类文明时步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思想)
    2.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习近平新进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

中国梦

  •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是一个公约数,是一种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
  •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中国梦的特点:
      • 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了一体,是中国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 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民族 “家国天下”的情怀
      • 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的梦
  • 奋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精神的时代精神)
    • 凝聚中国力量
    • 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
    • 实现中国梦必须实干,实干才能实现梦想
    • 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 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具体安排